五十年来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述要

五十年来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述要

吉格阿加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成都 610000)


[摘 要] 彝文古籍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无所不及。本文简要叙述了彝文古籍的现状和云、贵、川三省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的基本情况,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彝文古籍彝译汉的主要成果。

[关键词] 彝文古籍;彝译汉;出版;历史[中图分类号] H21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280X(201102-0031-05


一、彝文古籍基本情况

(一)彝文古籍的分布

彝文古籍主要是指用彝文写成的各种古书和将各种古代彝文金石碑刻辑录成集的书,一般没有具体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多为民间手抄本,木刻本很少。流传下来的木刻本有云南省武定县的明刻本《太上感应篇》(亦称《劝善经》),四川省刻于清光绪年间的《玛牧特衣》(《道德经》),贵州省刻于清光绪年间的《摩史书》。清代改土归流之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还残存奴隶制形态,乌蒙山区和哀牢山区大部分地区的彝族尚处在封建土司领主的统治之下,民间还保存着大量的彝文古籍。而一些发展到地主经济阶段的彝族地区,由于毕摩(祭师)和摩史(乐官和史官)地位的下降,不少彝文古籍已经散失。鉴于以上原因,学术界一般将彝文古籍的下限定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流传于群众口头上,反映着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口传古籍并已整理成书面的也视为彝文古籍。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收藏彝文古籍达 10 万册以上。

(二)较早的彝文古籍——明清时期彝文古籍在国内外收藏情况彝文古籍内容广博宏富,系统、全面地记录了彝族社会中的诸多文化事象和文明成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明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推行“以夷治夷”的政策,要求各地土司子弟入学学习汉文化,否则就不能世袭,并在会同馆和四译馆设专人编写了多种少数民族语文与汉语对译的《华夷词语》。1931 年在故宫发现的 42 种 71 册彝文古籍中就有云、贵、川地区彝文 5 种。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打着“传教”、“探险”、“旅游”、“科学考察”等幌子,在祖国的大西南广泛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进行文化侵略,许多彝文古籍也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法国亲王奥尔良曾在云南、四川将大批彝文古籍运送到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在云南“旅行”的保尔·博厄尔也将搜集到的彝语词汇送给巴黎东方人学会。法国 Dolon 在其《最原始的野蛮人》一书中说仅在清朝末年就有 2000 多本彝文古籍流落到欧洲。至今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校、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藏书室、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法国巴黎天主教外国教会、法国巴黎民族志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等均有彝文古籍藏书。

(三)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时期)彝文古籍搜集、收藏和译介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彝文古籍的搜集和研究工作。著名民族学家杨成志先生在云南工作期间,曾搜集 70 余部彝文古籍,他所著的《云南倮倮族的巫师及其经典著作》、《中罗字典》、《云南倮倮的文字》等开创了彝文古籍研究的先河。1930 年我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云、贵、川三省搜集了十多部彝文古籍,经彝文翻译家罗文笔先生翻译后出版了《爨文丛刻》。1940年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先生在云南搜集了 2000 多册彝文古籍,后来分别藏于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北平图书馆及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图书馆。

(四)新中国成立后彝文古籍的大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原川康工作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第四语言工作队在滇、川、黔、桂等地区先后搜集了一批彝文古籍,后均被有关单位收藏。这些古籍主要是彝族地方政权中的毕摩(祭师)和摩史(乐官兼史官)用彝文撰写的古籍。“文革”后,彝文古籍重见天日,党和国家对民族古籍的翻译出版工作十分重视。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事业获得了新生。1979 年国家民委签发的〔1979〕341 号文件中指出:“彝族历史文献需要继续搜集和整理研究,请各有关地区和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把整理和研究彝族历史文献的工作列入本单位的科研规划,并且迅速付诸实施。”1981 年,中共中央〔1981〕37 号文件也明确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的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国家民委〔1979〕81 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少数民族古籍目前亟待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此后,四川、贵州、云南省民委(民语委)纷纷成立或恢复彝语文和彝文古籍整理、翻译机构。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凉山州语委等搜集、整理、翻译了大量的彝文古籍。总之,在党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语文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彝文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彝文古籍文献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四川省重要彝文古籍的整理、翻译和出版情况

《勒俄特依》、《玛穆特依》、《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被誉为“凉山彝族四大名著”。兹将分别记述其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情况。

(一)《勒俄特依》

《勒俄特依》,被译为“叙史经”或“叙古经”、“古事经”。此史诗除在大小凉山彝族中口头流传外,还有多种彝文抄本。各种抄本虽有详略之分,但基本内容一致。1960 年由冯元尉、沈伍已整理、翻译,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出版,后来又作了修订整理,于 1978 年编入《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印行。1982 年和 1986 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冯元蔚整理、翻译的彝汉文版《勒俄特依》。

(二)《玛穆特依》

《玛穆特依》是一部著名的彝族传统道德经典,可译称“训世经”、“劝善经”、“道德经”、“教贤经”等。它主要在川南滇北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玛穆特依》由吉格阿加翻译、且萨乌牛审订,于 2005 年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它成书久远,至少在古候、曲尼进入凉山之前的以兹(君)、莫(臣)、毕(师)为统治阶层,亘(工匠)和卓(庶民)为被统治阶层的彝族传统社会(未受外部因素影响时代)就产生了。史证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距今近 2000 年)的贵州罗甸水西王国的开国君主勿阿纳即兹咪阿纪倡导而著。

《玛穆特依》的传抄本较多,流传较广,内容和结构大体一致,但也有不少变异。整理翻译出版时,译者搜集了若干版本认真对照,以西南民族学院油印本、北京民族文化宫藏清代木刻本为主,同时参考其他抄本进行补充、删减、勘校、整理,最后形成一个综合版本。

(三)《妈妈的女儿》

《妈妈的女儿》全诗约 1000 行,有多种抄本,主要以口头说唱形式流传于民间。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女儿青少年时期的天真可爱、聪明美丽和勤劳勇敢,后一部分则重点描述了女儿议婚、订婚、出嫁的过程以及为人妇的悲惨情景。

2009 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吉格阿加翻译、且萨乌牛审定的彝、汉文对译《妈妈的女儿》。该本是在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搜集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搜集、增补。同时,还搜集、翻译、出版了《妈妈的女儿》姊妹篇《阿依阿芝》、《阿嫫妞牛》。

(四)《我的幺表妹》

《我的幺表妹》,由且萨乌牛整理翻译成汉文,于 2003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我的幺表妹》是彝语《安阿惹妞》的译称,也有称《阿热略》或简称《幺表妹》的,是一部广泛流传于大小凉山的抒情长诗。译者搜集了不同版本的《我的幺表妹》,以已出版的彝文版《我的幺表妹》为基础,进行整理、勘校、订正。译者根据从西昌开元乡搜集到的版本和吉格阿加 1985 年在布拖县搜集的版本以及相继刊发于《凉山文学》彝文版的《我的幺表妹》等三种版本进行比较,并参照父母口传的记录,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增补、删减和完善。《我的幺表妹》被改编成歌舞搬上舞台,并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播出,深受国内外受众的好评。


三、云南省重要彝文古籍的整理、翻译和出版情况

(一)《查姆》

《查姆》,彝文音译为“万物的起源”,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地区。“查”在彝语中是“起源”的意思,“姆”为“大”之义,《查姆》是其总称。《查姆》的基本内容起源于远古的原始时代,最早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后来由毕摩以彝文记载为手抄本以后,《查姆》就以口头和手抄本两种形式在群众中流传。《查姆》的收集、整理和汉译工作始于 1958 年,由楚雄双柏县的毕摩施学生和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共同翻译和整理,先后共汉译出原始材料8000 多行,后又经郭思九、陶学良整理,于 1981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查姆》。

(二)《梅葛》

《梅葛》是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等县的彝族史诗。《梅葛》为彝语音译。在彝语中“梅”是“文化”、“经典”的意思;“葛”则含“说唱”之意,故谓之“叙经颂典”。此外,用梅葛调吟唱的史诗亦称《梅葛》。彝族群众把《梅葛》视为本民族的“根谱”和彝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梅葛》的搜集、整理、翻译从 1953 年开始,到 1957 年时已翻译、整理出 10000 多行的资料。1958 年开始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1959 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完成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梅葛》规模宏大,正式出版的汉译本共有 5770 多行。

(三)《阿诗玛》

《阿诗玛》是云南圭山彝族人民的不朽之作。彝文《阿诗玛》是路南(现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文经师金国库家传本,由马学良、罗希吾戈、金国库、范慧娟整理。于 1985 年 9 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个彝、汉对照本,标有国际音标注音。解放前,法人邓保禄编“法倮字典”时,就把《阿诗玛》的彝文,石印后送往香港等地散发。

汉文记录、整理的《阿诗玛》,最早是杨放先生的译本,刊于《诗歌与散文》1950 年 9 月号上,1950 年 11 月《新华月报》全文转载。继之是朱德普整理的《美丽的阿斯玛》。尔后才有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于 1954 年整理定本的《阿诗玛》问世。这些相继翻译、整理的《阿诗玛》,后来分别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汉文单行本。《阿诗玛》还被译为英文、俄文、罗马尼亚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发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阿诗玛》在国内被改编成京剧、花灯和电影,搬上舞台和银幕后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阿诗玛》的序言上说:“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

(四)《阿细的先基》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早在1944 年由光未然先生搜集、整理和出版了汉译本《阿细的先基》。1958 年又由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到弥勒县的阿细人中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该调查主要依据当地最著名的歌手潘正兴的吟唱(潘正兴又参照其他歌手的吟唱)汉译后整理完成,于 1959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1978 年出版了第 2 版。《阿细的先基》全诗共 5500 余行,除《引子》和《尾声》外,分为两大部分:

《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最古的时候》讲述天地、万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男女说合成一家》,讲述阿细男女爱情、婚姻家庭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以及阿细人对爱情、婚姻、劳动应持的态度。

(五)《阿赫希尼摩》

《阿赫希尼摩》,是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彝族地区的创世史诗。“阿赫”是氏族的称谓,“希尼”是人名,“摩”是母的意思,故译谓《万物之母阿赫希尼摩》。现今所见的《阿赫希尼摩》为彝族毕摩保存的手抄本,全本共 53 章 19000 余行。1989 年,由彝族毕摩施文科、李亮文提供抄本并吟唱,并由罗希吾戈、普学旺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于 1990 年出版了彝汉两种文字对照的《彝族创世史——阿赫希尼摩》。


四、贵州省重要彝文古籍的整理、翻译和出版情况

(一)《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彝名《哎哺啥厄》,是清代末期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史官兼乐官)益果拉埃拔历经数年辑录、整理而成。原版本为彝文手抄本,共 26 卷,37 万余字,400 多个标题。该书原稿的保存者是贵州省大方县三元苗族彝族乡的陈朝光先生。陈朝光出生于彝族毕摩世家,其高祖与益果拉埃拔熟识,深知其书的价值,故以纹银四十两为润笔之资,请益果拉埃拔另录一部藏之于家,并嘱托其子孙妥为保存。1935 年由于社会混乱,盗匪横行,陈朝光恐其书散失,将书装入木箱再用牛皮和草垫将箱子包裹严实,放入屋后岩洞中,并垒一石冢将书箱埋藏。1950 年人民政府肃清了当地的土匪,陈朝光才从石冢中取出埋藏了 15 年的书籍。解放后,陈朝光先生将这部珍贵的文献献给了国家。《西南彝志》的初稿是由彝文翻译家罗国义、王兴友采用国际音标注音、字译、句译、注释等方法进行翻译,并油印成册传之于世。原书在建国十周年时送往北京参加民族文物展览,此后一直珍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1982 年 3 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选编了《西南彝志》中的部分篇章,整理为汉文版公开出版了《西南彝志选》。1986 年 6 月《西南彝志》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由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负责修订,现已出版了 20 卷,其余各卷正在陆续出版之中。

(二)《爨文丛刻》

《爨文丛刻》的搜集、编辑者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1920 年他在西南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云南、贵州搜集了一些彝文古藉,并请罗文笔(彝族)翻译。《爨文丛刻》于 1936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编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一,共收入《千岁衢碑记》、《说文(宇宙源流)》、《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卷》、《解冤经下卷》、《天路指明》、《权神经》、《夷人做道场用经》、《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玄通大书》等十一种经典。

1981 年春,中央民族学院邀请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人员和四川省的岭光电先生,云南省的张兴、唐承宗先生等,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协作,(马学良担任主编,由罗正仁审定)对原书进行了增订,做了改、补、增、换、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增订本较原本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分上中下三册出版。

(三)《彝族源流》

《彝族源流》彝名为《能素恒说》。“能素”是彝语东部方言乌撒土语对彝族的自称。“恒”是根源,“说”有寻找、追溯之意,故译为《彝族源流》。原书为手抄本,由贵州省赫章县财神镇王兴友先生保存。全书共有 27 卷,彝文约 30 万字。是继《西南彝志》之后发掘的又一部彝族历史文献巨著。该书是“七·五”期间国家少数民族古籍出版的重点项目。全书分七集二十七卷。由陈长友主编,王继超、王子国翻译审定。1989–1998 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

《彝族源流》从宇宙万象(包括天、地、人、影、形、日、月、气、山、水等万事万物)的形成开始叙述,描述了创母系河组 90 代连名谱系和 300 多代父系支系谱系,以及君、臣、师等级的形成,记载了夜郎、南诏等国的建立历程,叙述了星座的运行,诺神的起源,蜀地洪水泛滥和笃慕的灭顶之灾,阐述了六祖源流以及各支系的发展史。

(四)《宇宙人文论》

《宇宙人文论》的彝文手抄本抄于 1939 年,藏于大方县安乐乡。后由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收藏,1978 年经罗国义、陈英两位专家翻译、油印。1982 年经马学良教授审定,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宇宙人文论》是彝族天文学的一部重要古籍,同时也是研究彝族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中通过濮吐珠液家的布慕笃仁和布慕鲁则漫游皮尼山时的对话,阐述了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论述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

(五)《彝族诗文论》

《彝族诗文论》由王子尧翻译,康健、王冶新、何积全整理,1988 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彝族诗文论》、《彝语诗律论》、《纸笔与写作》、《论诗的写作》、《诗歌写作谈》等 5 种,并附有彝文。根据彝族谱系推断为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女诗人、诗歌理论家阿买妮所著的《彝族诗律论》和与她大概同时代的举奢蜇的《彝族诗文论》,以及稍后的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等的《论诗的写作》、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等共同建构了彝族古代诗歌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1] 李力主编.彝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 陈世鹏著.黔彝古籍举要[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 伍雄武、普同金著.彝族哲学思想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4]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彝族古籍研究文集[G].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5] 黄建明著.彝族古籍文献概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吉格阿加,女,彝族,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副译审。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翻译。

(责任编辑:马多尚)


精选留言

彝医
sample
2023-08-24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