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县

 白朗县,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8°17′-29°18′和东经88°53′-89°25′之间,地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中游,日江公路中段,是自治区商品粮油基地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也是“一江两河”流域重点工程县。县城北距日喀则市49公里,南距江孜45公里,日江公路横穿县城,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为2759平方公里,现辖11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平均海拔4200米,县城驻地海拔3890米,现有耕地面积1803万亩,草场面积378万亩。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1799人。

  白朗县属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干湿冷暖季节分明。年平均降水量361毫米,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而又以夜雨为主,地域上从北向南逐步减退。白朗县年平均气温5.9℃,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4.6℃。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无霜期120天~140天,风期100天左右。白朗县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大风、沙暴、洪水、冰雹、霜冻、雪灾及泥石流等。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9个乡:洛江镇、嘎东镇、巴扎乡、玛乡、旺丹乡、曲奴乡、杜琼乡、强堆乡、嘎普乡、者下乡、东喜乡。共有113个行政村。
洛江镇:镇政府驻觉洛村。辖16个行政村:觉如村、洛江村、恰嘎村、拉贵村、罗林村、唐觉村、邦岗村、门措村、则嘎达村、聂普村、雪布村、宗下村、康沙村、扎林村、彭国村、则嘎普村。
嘎东镇:辖15个行政村:马义村、吉雄村、拉玉村、白学村、贵热村、亚温村、阿亚村、杰穷村、热旦康莎村、扎西村、查嘎热都村、帮康村、嘎夏琼村、仁青岗村、帕嘎村。
巴扎乡:辖11个行政村:查吾中村、巴扎村、冲堆村、金嘎村、觉杰村、扎西岗村、乃穷村、玉堆村、那嘎村、德村、恰仓村、彭仓村、拉东村、帕比村。
玛乡:辖11个行政村:门嘎村、丁卓村、土故村、吉定村、汪学村、桑顿村、索康村、果堆村、则麦村、布囊村、普喜村。
旺丹乡:辖10个行政村:雪村、夏麦村、武日村、恩堆村、桑巴村、比尼村、雪麦村、秋麦村、秋堆村、巴金村。
曲奴乡:辖12个行政村:昂嘎村、思布村、桑林村、奴玛村、麦措村、达玉村、如康村、金确村、团结新村、莎嘎村、甲村、彭嘎村。
杜琼乡:辖9个行政村:东普村、帕措村、来强村、普拉村、差强村、多旦村、杜琼村、党精村、久布村。
强堆乡:辖7个行政村:扎西普村、亚龙村、夏吉村、当嘎村、杰白村、白岗村、吉丁村。
嘎普乡:辖5个行政村:普奴村、嘎普村、塔叶村、楚松村、马岗村。
者下乡:辖7个行政村:珍木则村、纳堆村、宗村、聂仓村、热马村、普村、曲母村。
东喜乡:辖8个行政村:强日村、乃直村、普久村、吾久村、曲松村、比木村、思古龙村、多巴村。
【历史沿革】
公元720年,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和纳朗·多吉登雄两人曾在巴雪(今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念过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取二人姓名首字合成“巴朗”,几经人们的译音和择字,后定为“白朗”。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衰落时期,在藏堆(今江孜一带)发生民变,并出现了以卓氏与觉如氏为君主的王系(觉如氏系出今白朗县洛江镇觉如村)。
11世纪,年楚河流域由琼氏、哲氏及杰氏分别统治,但随着统治娘麦(今日喀则一带)的杰氏的不断强盛,逐浙顶替了琼、哲两氏,建立了统治年楚河流域三地的杰氏政权。
13世纪中叶,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十三万户行政体制”,并在各地建立由万户管理的行政区域。包括今白朗县在内的年楚河流域划归夏鲁万户管辖。
14世纪后期,帕木竹巴政权取得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并在西藏地方实施“宗”制。从此,白朗作为县一级的行政单位正式形成,巴朗伦珠宗成为后藏三大宗之一。
15世纪~16世纪,巴朗伦珠宗先后历经帕竹、仁蚌巴、藏巴第悉政权的统治。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在西藏地方全面推行宗?G制。嘎厦政府在后藏地方直属的宗?G中除巴朗宗外,增设堆冲、汪垫两个宗?G。“巴朗”现名与所属县白朗县相同;“堆冲”现名与所属县白朗县杜琼乡相同;“汪垫”现名与所属县白朗县旺丹乡相同。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但在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简称西藏筹委会)成立之前,白朗宗仍属西藏嘎厦政府管理。
1956年10月,在白朗宗、旺丹宗、杜琼宗分别成立办事处,系代权性机构,隶属江孜县基巧办事处。
1959年8月,受江孜基巧办事处直接领导的白朗、旺丹、杜琼三宗精减合并,成立白朗县人民政府,隶属江孜专区。全县划为六个行政区和一个工作区,即强堆、洛麦、洛布穷孜、嘎东、旺丹、杜琼六个区,东喜牧业工作区。
1960年白朗县在21个乡农协会的基础上,通过普选逐步建立21个乡人民政府。
1961年10月,白朗县收缩撤销六个行政区和一个工作区。成立旺丹、杜琼、强堆、洛布穷孜、洛麦、嘎东六个区人民政府,下辖21个乡。
1962年2月25日,白朗县洛麦区并入洛布穷孜区,改名为洛江区。全县辖区改划为五个区,21个乡。
1964年5月30日,经西藏筹委会第56次会议决定,江孜专区并入日喀则专区,白朗县随之归属日喀则地区。
1966年~1969年,白朗县先后成立21个人民公社,129个生产队,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1982年5月,萨迦县者下乡公社划归白朗县旺丹区,全县公社增至22个,生产队增至163个。
1984年8月,白朗县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和生产队改村。全县原五个区不变,22个公社和163个生产队调整为22个乡和116个村委会。
1988年4月,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决定》的通知,白朗县进行撤区并乡。全县原五个区、22个乡改为11个乡(巴扎乡、洛江镇、嘎东镇、强堆乡、杜琼乡、玛乡、曲奴乡、嘎普乡、旺丹乡、东喜乡、者下乡),原116个村合并为114个村。
2008年,将原来114个行政村合并为现在的111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相传13世纪时,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登雄曾来此地念经,以后为纪念两位大师,遂取二人名字首字合和为巴朗,后演变为白朗。藏文“白”系指高僧巴曹·尼玛扎巴的代称(巴),“朗”系指纳朗·多吉敦炯的代称(朗),两人曾在此地修行,后人遂取二人名字中的首字称呼当地地名。另据《西域同文志》卷18:巴纳木宗“西番语,巴,乳牛也;纳木,有也。牛多孳乳于此,故名”。

精选留言

白朗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