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区


东风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部,东与桦川县毗邻,南与郊区长发镇接壤,西至安庆街与前进区为邻,北抵松花江。地处北纬45°56′~48°28′,西起东经129°29′~135°05′。流经区内的松花江是连接省城哈尔滨和直达俄罗斯的黄金水道,佳木斯港口距区政府0.5公里;同三公路从城区穿过,直通三江腹地;位于区内的佳木斯机场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空运中心。东风区以其独有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形成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独特的地缘优势。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东风区辖5个街道1镇1个乡:佳东街道、晓云街道、佳南街道、建国街道、造纸街道、松江乡、建国镇。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之前,东风区一带通称“蒙古力”属于桦川县富田区。据考证,此名于民国三年(1914年)形成,当时,这个地方住有蒙古族和赫哲族,他们以渔猎为主。由于地界纠葛,争执不断,桦川县政府将此地划归蒙古人,俗称“蒙古力”。
伪满洲国时期1937年12月1日(伪康德4年),佳木斯镇改为市建制,归伪三江省直辖。1938年佳木斯实行新的行政区,东风区为水乡区所辖。
1945年8月15日,佳木斯解放。
1945年12月25日,佳木斯市政府成立。
1946年6月,市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区街(乡)制。全市划分5区,市委、市政府向市属5个区委任区长和派民运工作队,东风区划第四区。
1948年东风区属第3区。
1955年6月将政府改为区公所,东风区属第3区公所。
1956年城区3个区公所撤消,建立德祥、永泰、佳西、西林、保卫、晓云、永安和佳东8个街道。东风区划归佳东街道。
1958年1月15日佳木斯市政府进行市区区划调整,撤消各街道,重新设置长安、佳西、和平3个市辖区和郊区。东风区划归和平区。
1958年秋全国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区建制撤消,城区成立人民公社。11月12日成立了东风区人民公社,东风区划归东风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东风人民公社改称为佳东人民公社。
1968年4月28日,佳木斯市革委会决定将市区和平、佳东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东风区。9月10日,合江地区革委会决定撤消东风区,划为东风人民公社。
1969年9月18日,合江地区革委会决定将佳木斯市区原来的8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东风、前进、向阳、永红4个人民公社。
1972年10月28日,中共合江地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批准,佳木斯市东风区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为佳木斯市东风区革命委员会,按县级建制。
1980年9月11日,中共佳木斯市委批准召开佳木斯市东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东风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佳木斯市东风区人民政府。
2004年,将松江乡、建国乡划归东风区管辖;将东风区佳南街道的红霞、三江、宏达、双合四个社区划归前进区管辖。调整后,东风区辖5个街道、2个乡;东风区与前进区行政区域界线为:北起松花江南岸,沿杏林路向南至安庆街至同三公路止。
2011年1月4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乡撤乡设镇的批复》(黑民区[2011]7号):同意东风区撤销建国乡,设立建国镇。以原建国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建国镇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建国镇人民政府仍驻建国村。
东风区海拔高度一般为500—800米,属于低山类型。构成平原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高、低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纪全统亚粘土覆盖。该区总体上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海拔高度40—80米,抚远三角洲地势最低只有34米。平原中有少数孤山、残丘。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东风区所属的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3℃。冬长夏短,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日照时数2525小时,有效积温2590℃。
人口
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风区总口人为165740人。其中男性82429人,女性79311人,家庭户户数59349人。
经济发展
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完成2.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7.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8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8元,同比2013年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同比2013年增长11%。

精选留言

佳木斯东风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